為紀念甲午中日戰爭120周年,"致遠"紀念艦安放龍骨儀式於7月10日在遼寧省丹東港舉行。這艘紀念艦為鄧世昌殉國的甲午海戰沉船"致遠艦"1:1複制艦,耗資人民幣3700萬元,預計於2015年9月完工。
遼寧丹東船舶重工基地造船船台上,"致遠"紀念艦長81.38米、寬11.58米,已完成了船體甲板部分的建造。7月10日龍骨安放儀式即安放船體主承力梁,此後造船進入安裝各部件階段。
此外,甲午專家們還根據搜集的大量史料和圖片,試圖還原船艙內部,包括軍官生活區、軍醫院、魚雷發射室等布局,所有部位按1:1實體呈現。中國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在儀式現場稱:"這艘船可以說就是致遠艦的再生。"
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中,致遠艦激戰五小時彈盡且受重創後,管帶鄧世昌欲衝撞日艦吉野與之同歸於盡,但被日艦擊沉。今年9月17日,"致遠"紀念艦將交付使用,並停泊在丹東港西南航道出海口處,距離碼頭約30米,作為即將建造的丹東甲午海戰博物館的一部分,供人們免費參觀、憑吊甲午海戰。
中國著名旅日作家、甲午學者薩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:"北洋水師並非只有悲劇的一面,歷史上甲午海戰的慘敗讓中國人只記得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。實際上,清政府雖然在衰敗但當時有回轉向好的趨勢,致遠艦是中國海軍軍魂的象征,在作戰中全體官兵跟隨鄧世昌衝撞日軍吉野艦,雖然沒有成功,但體現了中國軍隊在以弱敵強的情況下依然頑強不屈的精神。
此外,致遠艦是當時非常先進的軍艦,是中國人努力走向世界、走向現代文明、自強不息的象征。"陳悅也對複制致遠艦的意義給予肯定:"當年英勇奮戰的'致遠艦'被完整複制出海,填補了一段歷史回憶。"
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,丹東港還將規劃建設甲午海戰博物館,預計於2015年9月開館。但為何將博物館建在丹東?有關工作人員介紹稱,甲午戰爭的古戰場正是遼寧丹東的大東溝海域,選址建在丹東是希望中國人知道這段歷史的真正發生地,讓這段歷史有一個見証的場所。
丹東甲午海戰博物館的總建築面積預計為16246.87平方米,共有4個展廳。屆時,建成的博物館位於大東溝古戰場西南方,將成為一處新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"致遠"紀念艦也成為該博物館展覽的一個亮點。
在120年前的威海成山頭附近海域,曾經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鐵甲艦之間的決戰,經此役,清朝北洋水師全軍覆沒,日本戰勝。李鴻章中興夢碎,鄧世昌壯烈殉國,在汪洋般浩瀚的歷史中,無數曾經或榮光或屈辱的名字名垂千古,但他們其中有一些戰士並未有幸入史傳世。在中日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日來臨之際,齊魯網親赴海戰舊地,走訪曾經養育山東水兵的小村落,尋找散落在民間的北洋忠魂。
甲午海戰後兩個甲子過去,北洋水師碼頭依然存留著歷史痕跡。北洋水師所在地的劉公島,120多年過去,當時建設的鐵碼頭,至今仍然可以正常使用。海驢島早已風平浪靜,如今成為海鷗們的棲息地。就在離海驢島以北不遠的海面上,無數北洋忠魂葬身汪洋。
時代變換,英烈化忠魂。陳列館內游客匆匆走過。甲午海戰戰敗,日本侵略者登陸後大肆屠殺我同胞。為了掩蓋證據,日軍正在掩埋屍體。在榮成這個地方,至今保留著明朝建立的武寧門,這裡是抗倭軍隊出征的地方,從明朝開始,抗倭就成了政府用兵的重要內容。